第一個流程:培養(yǎng)料的選擇
選擇奶牛糞和玉米秸的效果最佳,要求糞草新鮮、無霉變,玉米秸需要揉搓,需要放入一定量的玉米軸效果更好,有條件的可以加些騾馬糞更好,每立方米糞可種12平方米口蘑,每平方米口蘑需要33~35市斤秸草,秸桿需要用生石灰水浸泡后方可堆發(fā),糞的濕度手握剛能溢水為宜,在第一次翻料時需要加入2斤石膏/平方米、l斤磷肥/平方米。
第二個流程:發(fā)酵料的堆建和翻堆
選擇一個背民向陽地面堅實的場地,第一層鋪5寸厚浸泡后的秸草,寬度為2.2米,長度視情況而定,然后再鋪一寸厚濕潤的畜糞,緊接著再鋪一層三寸厚的秸草,秸草上再鋪一層一寸厚的糞,依此類推直至1.4至1.5米高,最后一層是以糞壓頂呈龜背形。要求在堆制過程中四邊整齊垂直,呈車廂狀,此時可以量出該堆的體積,每立方米可種5平方米口蘑。堆好后過八到九天進行第一次翻堆,此時料內溫度可達75℃左右,料堆明顯下沉,此次翻堆應加入要求量的磷肥和石膏。翻堆后的堆形尺寸應為寬2米,高1.3至1.4米,長不限,仍呈車廂狀。每翻一次,堆的高度和寬度分別減少0.1米和0.2米,間隔天數(shù)減少2天、料堆溫度降低3~4℃,翻堆4次便可鋪床接種。
第三個流程:發(fā)菌期管理
在自然條件下栽培蘑菇,播種時及發(fā)菌期的技術要點如下:
1、播種時的要求:所用菌種應是無雜菌污染,無蟲害,菌絲生長濃壯潔白的優(yōu)質菌種。凡是菌絲灰暗,吐黃水,菌絲老化的菌種不能使用。氣溫和料溫都在28℃以下方可播種。選擇低溫涼爽的天氣播種,可以降低雜菌污染率。
2、初期保濕:播種后的料床可覆蓋報紙,紙表面噴0.5%的福爾馬林溶液,以防止水分從菇床表面蒸發(fā)和病菌的孢子等落入菇床。播種后6天內,要求菇棚保濕、微通風,以促使菌種萌發(fā)。若菇房保濕差,要噴水保持菇房濕度;若溫度高或陰雨大氣,可在播種后第2至3天選擇早晚可窗通氣10至15分鐘,促進菌種萌發(fā)生長。
3、中期通風:播種7天后菌絲已基本封面,可打開通風孔加大通風量,即使料面干燥也無妨,以促進菌絲向料內生長蔓延。適度吹干料面,不但促使菌絲向料內生長,還防止料面滋生雜菌。
4、后期撬料:用木棍、雙齒叉等細短工具撬動料層,主要作用是松動堆肥,排除菌床內廢氣,改善料層的透氣性能,調節(jié)菌床的溫度、濕度,促進蘑菇菌絲快速生長。撬料措施在發(fā)菌期和產菇后期經常采用。播種后10天以后,當菌絲長入料層約一半左右時,用1至2厘米粗的錐形木棒撬料,自料面撬插至料底,間距15厘米左右。2~3天后還可根據菌絲生長情況,再反方向撬料一次。
5、“吊菌絲”:在覆土之前把蘑菇菌絲從菌床的表面之下,較快地引生到表層來叫“吊菌絲”,一般采用調水增濕的措施來實現(xiàn)。例如,在菌床覆土前對干燥的料面適度噴水,可使料內菌絲返回料面蔓延生長,這叫“吊菌絲”。菌床覆土后,對上層適度調水,以促使堆肥菌絲長入土層,這也叫“吊菌絲”。
第四個流程:覆土的消毒
覆土材料是病蟲入侵菌床的重要媒體。覆土材料消毒處理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覆土材料中常見病原菌及害蟲的含量,如疣孢霉、葡枝霉、假單胞桿菌、線蟲、蚊蠅、螨類等,從而減輕蘑菇栽培的病蟲危害。無論是噴霧消毒還是氣霧消毒,施藥后土堆都必須迅速用較厚的塑料薄膜覆蓋,薄膜四周要壓嚴,密閉熏蒸48小時。然后揭去薄膜蓋,扒開土堆并翻動土粒,待土粒上殘留的甲醛氣味逸散消失后(3至5天)才可覆蓋菌床,否則會產生藥害,影響土層菌絲的正常生長,推遲出菇。
第五個流程:出菇期用水技術
蘑菇堆肥自進入菇房到出菇結束,菇房管理工作都是圍繞水分管理這個中心環(huán)節(jié)來進行的。菇房水分管理技術要點:
1、噴“結菇水”:
菌床覆土后形成原基到蘑菇成熟的過程大致為:土中許多菌絲體成較粗的纖維(菌索);土表旺盛生長的氣生菌絲倒伏,紐結出菌絲團;菌絲團發(fā)育膨大成原基,在解剖鏡下可看出菇體各部分的分化組織;從原基長到大豆粒大小的幼菇,約需4~5天時間,此時菇體各器官的分化很明顯,如內部已形成了菌褶;豆粒大的幼菇發(fā)育成不開傘的商品菇需要4~5天;如菇體不采收,就會繼續(xù)長大開傘,露出紅褐色的菌褶,散布無數(shù)孢子之后,菇體逐漸衰敗。菌床覆土調水以后,當蘑菇菌絲在土層內已充分繁殖并長到一定部位時,需及時噴一次重水,以迅速增加土層的濕度,促使絨毛狀菌絲倒伏變粗而形成索素,進而扭結出菇,因而第一潮菇形成之前噴的“結菇水”又稱為“轉潮水”或“返潮水”。
2、噴水方法:
(1)“結菇水”用量要掌握、偏重的原則,每次噴至細土層發(fā)亮,水分滲至粗土的上半部,要讓粗土水分吸貯充足,同時將少量露頭菌絲打退到粗、細土層之間?!敖Y菇水”噴完后,粗土要捏得扁、無白心、無裂口,細上要捏得扁。搓得圓。貼生型菌株的菌床隔夜用水后,細上仍要達到亮晶晶的程度。水分管理采用輕噴勤噴的菇房,此時菌床噴水量要適當提高,一般1平方米噴水量約1.8千克,2天內分次噴完,以防菌絲徒長或結菇部位偏高。
(2)噴“結菇水”時的氣溫一般較高,故宜在清早或夜間進行,噴水時的室溫最好在18~20℃”。若室溫高于22℃”,應避開高溫再噴水,否則易造成菌絲萎縮,引發(fā)菌絲向上生長,升高出菇部位,防止形成“地雷菇”。
(3)噴“結菇水”時要加強通風,噴完后通風1~2天,待土層表面水分適度散發(fā),再逐漸減少通風,這樣可防止土表“冒菌”。若溫度適宜,菇員晝夜都要通風若溫度偏高,白天關門窗;夜間大通風。盡量滿足原基發(fā)生時所需要的溫、濕、氣條件。